top of page

藏在腳下的秘密!


即使現在換了新的對象「左藤紙藝薪傳」,但別以為正興街精彩的已經結束了!今天要介紹的,是我們在廢墟中挖到為數不少的磚!隔壁的皮革店老闆Fire告訴我們,地磚的樣式其實往往是判斷房屋年代的基準之一,而今天就針對我們挖到樣式特別的磚,來呈現給大家!

即使是普通用來堆砌牆面使用的紅磚,61巷廢墟的紅磚也和比現在工地常見的紅磚有些不同,長度比現代的紅磚來的長一些,但最讓人感到好奇的,便是這種六角形的紅磚了! 這種六角形的磚是屬於地磚,在70、80年代是很常見的裝修樣式,而我們在這座荒廢了二十幾年的廢墟裡挖到或找到了為數不少的六角型磚,而老宅中的地磚樣式便是這種六角形磚了。

說到80年代,大家最熟悉的便是馬賽克磁磚了,尤其是廁所、浴缸的馬賽克樣式,更是容易出現在仍存的老房子中。而我們挖到了一大盆的磁磚,有五角形的、有帶花邊的正方形的、甚至還有大量的桃紅色瓷磚。大部分的磁磚在被發現時都是一片一片排好後被埋在土裡的,因此在挖掘這個區域的時候花了我們很多的時間,深怕一不小心用力往下鏟,一大片的磁磚就被我們敲破了!

這種磁磚也是我們在廢墟中大量挖到的磁磚,一樣也是整齊的被擺放在廢土之下。別以為它很普通,地主阿鏗告訴我們,磁磚的好壞要看它的背面!

仔細一看,原來在磁磚背面的正中間,有個磁磚公司的標誌!地主阿鏗說,只有好的磁磚,公司才敢這樣把標誌放上去,現在很多過江水的、亂做的磁磚,背後是沒有這樣的標誌的。

在尋找磁磚相關的資料時,無意間看見一種叫做「斗砌法」的建築方式。斗砌的磚牆是用大塊扁形的紅磚,豎立及平放的方式組合成盒狀,內部再填塞糯米漿,米漿乾了之後,再繼續往上堆砌。這種做法的牆體,很厚實,又可以節省磚材,外觀形成寬窄相間的分隔,在陽光下顯得特別紅艷。但最讓人感到特別的是,在面臨飢荒時,人們便會把紅磚中的糯米漿挖出來,加水和著吃。

雖然61巷的廢墟並不是用這樣的建築方式,但在台南小巷中漫遊時也不妨去細細品味這些老房子的小細節,建築與人、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即使是一點點的不同,都暗藏了不同的故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模式。

推薦文章 Featured Posts
最新文章 Recent Posts
分類 Archive
尚無標記。
日期 Date
追蹤我們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